好像没有什么面象老北京炸酱面那样派头十足的:一套配置齐全的炸酱面加上七七八八的菜码差不多可以顶上馆子里的一桌菜了。炸酱面待在那里前呼后拥,左搂又抱,很有点后宫佳丽三千的皇阿玛气势。其中的门道不但外人看起来云山雾罩,本地人士也难免露怯,所以还编了歌谣,帮助皇阿玛记住后妃们的名字,免得翻牌子的时候搞不清谁是谁:
青豆嘴儿、香椿芽儿,
焯韭菜切成段儿;
芹菜末儿、莴笋片儿,
狗牙蒜要掰两瓣儿;
豆芽菜,去掉根儿,
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
心里美,切几批儿,
焯江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
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
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炸酱面声势浩大的排场后面似乎隐含着平民阶层对于权贵阶层的仰慕之情。天子脚下的北京城是各路高官显贵最为集中的地方,奢靡无度的官场作风自然让每个人都耳濡目染。乾隆年间的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就提到官场宴席的种种俗套: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gui)”、“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
袁枚自己做官的最高纪录是江宁(今天的南京)县令,辞官退隐后结交的也是江南一代府县首长,他所见所闻不过是奢华官场的一个小片段,估计还没有一个京城平头百姓知道的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当年还没人写《心灵鸡汤》之类的励志文章,不过减压办法则是古已有之,比如探听传播皇室官场八卦,比如茶馆里的指点江山,都能给平民百姓带来评论上层人物的愉悦。如果还不行,就把战场从精神层面拓展到物质层面,对富贵阶层作风搞些惠而不费的模仿,一套配置齐全七碟八碗的炸酱面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愉悦恐怕比老佛爷守着几大桌子的山珍海味还要多。
官场的如此习气早就深深写进中华文化的脉络当中,很多人都试图改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蒋总裁在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当中就大力提倡“四菜一汤”,结果当然只是个笑话,1980年代,神州大地也鼓吹过“四菜一汤”,结果依然是个笑话,如今又有人旧事重提,想必还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