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原称“下九”。福州人以正月初九为“上九”,正月十九为“中九”,正月廿九为“下九”。据说“九”是“厄运”的数字,这一天对人来说是最晦气的日子。因此要“拗”一下“九”。“拗”是表示“不顺从”的意思,也就是说向“九”的反面转化。过好了这个“节”,就要鸿运亨通了。福州人过“拗九节”主要是吃“拗九粥”,家家户户都吃“拗九粥”,特别是年龄逢9(称明九)或是9的倍数(称暗九)的人,不但要吃“拗九粥”还要吃“太平面”,以求平安顺利。于是“拗九”便成了很重要的节日。
“拗九节”还是个“孝顺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连的母亲死后被关在阿鼻地狱里,天天都吃不饱饭。目连天天去探狱,给母亲送饭。但那些饭都被小鬼吃了。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用红糖、荸荠、红枣、芝麻、花生、桂圆等混在稀饭里,熬成了粥,然后去给母亲吃。小鬼不知是什么东西,只觉得脏兮兮的,不敢再抢着吃,因此目连的母亲才免受饥饿之苦。
福州人本来就有“孝顺”的美德,于是就学着给父母亲送“拗九粥”,特别是出嫁女年年的这一天都要给娘家的长辈人送“拗九粥”,以表示孝顺,所以又称“孝顺节”。清叶梦君有《孝粥》诗写:“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
这个“孝顺节”只有福州才有,也让福州人很骄傲。2004年福州有关领导认为提倡孝顺节与建立和谐社会,文明共处很有积极的意义,于是由福海文教基金会的程发旺先生、世界十邑福州人总会的林铭森先生发起过好“孝顺节”,并正式把“拗九节”改为“孝顺节”。不但家家过孝顺节,许多单位也都过“孝顺节”,比如小学生给离退休的老干部送“孝顺粥”等。整个社会更显得热闹非凡。